2018年至2020年,全国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因灾倒塌房屋数量、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与2015年至2017年的3年均值相比均同比下降;累计启动国家应急响应170余次……这样的“成绩单”来之不易。
在5月7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周学文表示,应急管理部成立3年来,新部门新机制新队伍的优势不断得到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今年将强化隐患排查整改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一般到偏差,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事件偏多。
“针对这样的气候预测,今年将强化隐患排查整改。”周学文表示,去年我国很多省份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水毁工程和设施修复任务较重,要督促各地全面排查安全度汛的风险和隐患,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整改时限。
随着全国各地陆续进入汛期,南方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南、中南和东南沿海以及西北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闵宜仁表示,应急管理部将严密
监视雨情、汛情、灾情发展变化趋势,加强与有关部门联合会商,突出做好重点地区、重要时段的监测预警工作,构建起“技防+人防”的监测预警格局。
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副局长、火灾防治管理司司长彭小国指出,今年的气候年景总体偏差,传统风险与非传统风险叠加,加之潜在风险不断增多,火险形势严峻复杂,不排除极端条件下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的可能。彭小国表示,将深入抓好群防群治和联防联控,集中整治重点隐患,强化火情早期处理,严密组织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野外火源治理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全力把灾害风险化解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指出,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尤其重要,要坚持社会共治,不断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在灾害防范应对中,我们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共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申展利介绍,目前,全国灾害信息员有80多万,这些灾害信息员在灾害防范应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强化灾害应急准备,提高公众应急能力方面,应急管理部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做好灾害应急预案,并且编制通俗易懂的应急指南,方便群众使用。鼓励各单位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逃生避险的设备,推广使用家庭应急包。指导各地利用公园、广场、学校等设施,建成一批避难场所。
在偏远地区,利用互联网、应急广播、大喇叭等手段,打通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示范县创建工作。提高基层的应急救援能力,培育和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也是重要一环。5月8日至14日是今年的防灾减灾宣传周。申展利表示,今年将重点普及洪涝、台风、地震、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聚焦城乡社区、学校、医院、福利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建筑工地、旅游景区、机场码头、城镇燃气、地下管网等重要工程设施,进行风险隐患的排查和治理。
持续推进“防”“救”“援”一体化建设
接警出动343.4万余次,成功处置各类灾害事故180.2万起,营救和疏散遇险群众145万余人——组建两年多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改革建设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消防救援局局长琼色介绍,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对标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定位,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专业能力。琼色表示,下一步一是将着眼“全灾种”“大应急”的职能定位,持续推进“防”“救”“援”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应急救援总部和区域中心建设;二是构建中国特色消防救援力量体系,大力发展政府专职消防员和志愿消防员;三是强化先进适用装备研发配备,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四是提高应急救援社会动员能力,实行联勤联管联训联战,完善应急救援力量、装备和物资快速输送系统。(文/千家网编译)(转自中国安防行业网)